技术
一般来讲,EBSD技术很善于区分不同的晶体结构。可以利用EBSD技术,在大多数常规应用中区分相结构,如:区分双相钢中的铁素体(BCC)与奥氏体(FCC),区分钛合金中的α-Ti(HCP)和β-Ti(BCC)等。然而,利用EBSD技术很难区分结构相似的相,因为基于常规霍夫变换的标定算法,利用衍射带(晶面)之间的夹角来标定,无法区分相同结构的多种相。因此,利用传统EBSD技术,在分析这些样品时,将会出现误标的现象:电子封装所用材料(通常包括多种FCC金属,如Cu、Ni、Ag等)、地质矿物(例如四方锆石和金红石相)以及马氏体/贝氏体钢(铁素体、马氏体和贝氏体均使用Fe-BCC结构进行标定)。
为了解决此类问题,业界不断推出了新的标定算法:如字典算法和球谐标定等,可以更有效应对此类问题,但需要耗费成倍的时间。甚至,采用AZtecHKL的高精度模式,也可以实现有效实时相区分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更有效的方法,可以实现结构相似相之间的准确相区分,而不会降低太多采集速度。这些方法有:
以下标签页分别介绍了这三种方法的技术细节及相应的应用案例。
EBSD系统常与EDS系统集成一体,这样就可以通过一次扫描,同时采集样品的化学成分信息及晶体学信息(也方便区分结构相似但成分不同的相)。在这样的分析系统中,几何设置很重要,必须同时保证EDS能检测到样品上足够多的X射线计数,以及EBSD可以采集到高质量的衍射花样。下图展示了EDS和EBSD同时工作时,样品、电子束、EDS、EBSD的理想几何设置。EBSD荧光屏正对倾斜样品,EDS在EBSD上方,两个探测器都可以看见样品而无遮挡。
如果样品需要在较长的工作距离(WD)下进行分析,那么这可能会导致EDS被EBSD遮挡而探测不到足够的X射线信号。在这种情况下,下移EBSD探头(如Symmetry S2 EBSD探测器的高度可上下调节)即可解决EDS信号不足问题。此外,如果需要的工作距离非常大,样品位置比EDS分析的最佳位置低很多,则可能需要适当缩回EDS探测器以获得足够的X射线信号。
在EDS能采集到足够的X射线信号的条件下,就可以使用AZtec的TruPhase功能,利用EDS辅助准确区分结构相似相,其具体步骤如下:
集成EBSD和EDS分析的理想几何设置
这个分析过程中,使用的是谱图比对而非定量,因此对速度影响很小。算法很强健,即使实时谱图X射线计数很小(如X射线计数小于100),也可进行准确的相区分。
在接下来的EDS辅助标定应用案例中,利用TruPhase功能,有效地区分了镍基高温合金中的多个面心立方(FCC)相。镍基高温合金通常会有多种第二相/析出相,该案例样品中含有以下四种相,他们的相结构、空间群及晶格常数如表格所示:
相结构 |
空间群 |
晶格常数 |
Ni |
225(立方) |
a = 3.57Å |
Ni3Nb |
59(正交) |
a = 5.12Å, b = 4.26Å, c = 4.57Å |
Nb carbide |
225 (cubic) |
a = 4.46Å |
Ti nitride |
225(立方) |
a = 4.24Å |
虽然样品中3种FCC相的晶格常数差别也可以利用衍射带宽度,对非常高分辨识率的衍射花样进行识别(参考下个标签页——衍射带宽度辅助标定),但是化学成分的差别更明显。如EDS面分布图所展示,样品中的Ni、Ti和Nb元素分布如下。
EDS元素分布图显示富铌和富钛碳化物相的存在
如果使用标准的霍夫变换EBSD标定,而不采用化学成分数据,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立方相都可以标定成标准的Ni结构,只有正交的Ni3Nb相可以有效地区分开,如下图中左图所示:
Ni基高温合金面分布图,不采用化学成分数据,所有的立方相均被标定为FCC的Ni结构。
Ni基高温合金面分布图,使用TruPhase化学辅助标定,注意三种FCC相均被有效地区分开。
然而,如果采集每个相的参考谱图,在面分布扫描过程中使用TruPhase辅助,那么可以获得准确的相标定结果,如上图右图所示,Ni基体和三种析出相/第二相均明确区分开。
使用TruPhase时,需要注意EDS和EBSD信号来源的范围不同,多数样品在20kV下进行EBSD分析时,信号深度为亚微米尺度,而同时进行EDS分析的信号来源深度可达微米级。这对亚微米级别特征尺寸的相区分有一定误导性。降低加速电压,减小EDS信号来源深度,可以扩大TruPhase适用的样品范围。也可以采用合适的后处理,过滤数据。
具有相同晶体结构的相,生成的衍射花样中,晶带轴和衍射带的位置完全相同。然而,衍射带的宽度与对应晶面间距d成反比。因此,引入带宽参数,比普通霍夫变换的标定方法,能够更好地区分结构相同但晶格常数不同的物相。
带宽能否有效区分结构相似相,取决于衍射花样的分辨率。在高速采集时,EBSD花样像素较低,典型的衍射带宽度通常占5-10个像素。这意味着,晶面间距相差10%,所产生的衍射带差异将在1个像素以内。下列示例中,从奥氏体晶粒(FCC Fe)中采集的156x128像素分辨率的花样,可以同等标定为FCC-Fe和Al。两个空间群号均为225,晶格常数相差约10%。
FCC-Fe典型的高速低分辨率EBSD花样
可以标定成FCC-Fe的EBSD花样
相同的EBSD花样,也可以标定成Al
在以上这个例子中,带宽区分的效果并不好,因为花样分辨率较低,此时需要有显著的晶格常数差异(>30%),才能将两个结构相似相通过花样的带宽区分开来。如果增大花样分辨率,就可以将带宽区分应用到晶胞差异更小的样品中。以下Pt-Ni界面的样品中,Pt和Ni的晶格常数差异仅略大于10%(具体晶格常数见下表)。通过采集高分辨率的衍射花样,结合带宽可以有效地区分Pt和Ni。同样的区域使用传统的EBSD标定方法,将无法区分Pt和Ni而造成大量误标。相应的Pt和Ni元素面分布图,更加确定了结果。
Pt |
Ni |
cubic |
cubic |
fcc |
fcc |
3.92 |
3.52 |
225 |
225 |
Pt和Ni的晶格常数表格。Pt与Ni的晶格常数仅相差约10%。
Pt-Ni界面处相分布图,传统EBSD标定结果,Pt与Ni无法区分。
在AZtec中,利用带宽辅助标定,有效区分Pt和Ni。
Pt-Ni界面处的EDS面分布图
尽管上面这个案例中的Pt-Ni界面,还可以通过TruPhase来进行区分,但是在某些微观组织结构中,由于特征结构太小,而无法有效采集能谱信息。EBSD比EDS的空间分辨率高,在这类样品中,相比利用EDS提供的化学信息,利用带宽区分结构相似相会更有效。
在有些样品中, EBSD实时数据采集过程无法区分相,例如在钢铁材料中的马氏体、贝氏体和铁素体,在采集时都使用相同的相结构进行标定。虽然近来有研究表明,通过EBSD花样比对,可以区分马氏体晶胞细微的c/a变化(Winkelmann et al., Physical Review Materials 2, 123803 (2018)),但这种方法需要比对衍射花样细微差别,所以标定速率大打则扣,并不适用于日常样品检测。基于霍夫变换的EBSD标定方法也不可能区分细微的c/a变化。
另一方面,晶格尺度的结构改变(如C原子进入马氏体单胞中引起的晶格畸变)可能导致EBSD检测的其他信息产生显著差异,如:花样质量、晶粒尺寸和形状、以及局部应力分布等,进而可以利用这些信息,在数据后处理过程中实现重新分类相。
在AZtecHKL采集软件的数据分析界面,及后处理软件AZtecCrystal中,我们开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重新分类相工具。其原理很简单,操作步骤如下:
重新分类相的过程比较复杂:选择n个参数后,软件会构建一个n维的参数空间,每个单元格存储的是n个参数的唯一组合。在构建训练集时,所选区域的每一个像素都对应特定的相分类,相应的在参数空间里,其对应的单元格将对该相分类投一票。每个单元格可以对多个相分类投票,但得票最多的相分类才会赋值给该单元格。然后,软件用最近邻原则,填充参数空间中所有空的单元格,这样就生成了一个相分类的查找表(LUT)。然后,应用这个查找表,可以分类整个面分布图上所有像素。整个过程总结在下图中,示例利用2个参数区分3种相:
AZtecCrystal中相分类工具的机器学习过程示意图。
这种重新分类相的方法,对于区分多个不同微观组织非常有效,比传统靠阈值划分进行相区分的方法更加可靠。对于简单的数据,通常只需要最少的训练即可有效分类相;而对于一些更加复杂的数据,则需要适当增加训练集。最常见的应用是区分钢中的马氏体和铁素体;也可以区分变形/热处理材料中的变形、回复、再结晶晶粒。
铁素体-马氏体微观组织分类实例。左:衍射带斜率花样质量面分布图(BS图),马氏体的衍射带锐度差,分布在灰度值较低的区域;右:AZtecCrystal分类相的结果,使用花样质量、KAM参数进行训练重构相。蓝色为铁素体,红色为马氏体。